首页 媒体聚焦 > 正文

李白“从逆”到底是不是冤案?是谁给了他实质性的帮助?《历史的错觉》:给你心中模糊的历史补充点儿文献

2023-08-01 09:33:11 来源:腾讯网

李白“从逆”到底是不是冤案?是谁给了他实质性的帮助?《历史的错觉》:给你心中模糊的历史补充点儿文献

经过一百四十年的统治,大唐达到了这个王朝的最高峰,然后急转直下,天宝十四载(755),爆发了安史之乱。唐玄宗仓皇逃出长安,驾幸成都。在路上,马嵬坡是一个重要的节点,第三子李亨在此与父亲分道扬镳,北上去了灵武(今宁夏灵武县),第十六子永王李璘(与李亨并非同一个母亲)则一直跟着唐玄宗到了蜀地。

传(明)吴彬《明皇幸蜀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天津博物馆藏

李璘被“谋乱”始末

这一年七月,李亨在灵武登基称帝,是为唐肃宗,唐玄宗在蜀地莫名其妙地成了太上皇。等到了七月十五,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是太上皇的唐玄宗为了尽快平乱,将各位王子分封到各地镇守,任命太子李亨为天下兵马元帅,负责恢复黄河流域,身边的李璘为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江陵郡大都督,坐镇江陵,经营长江流域。这时候的高适已经当了谏议大夫,他跟随唐玄宗入蜀,劝谏唐玄宗不要这么做,否则可能会导致诸子关系的破裂,可惜唐玄宗不听。到了十一月,已经当上皇帝的李亨得到消息后,要李璘将权力交给自己,李璘不干,高适是支持李亨的,于是到了十二月,高适被任命为淮南节度使,管辖广陵等十二郡,高适组织军队讨伐“造反”的永王李璘。

(南宋) 佚名《望贤迎驾图》

描述安史之乱后,唐肃宗在陕西咸阳望贤驿迎接由蜀归来的太上皇李隆基的故事。

李白与高适两人的仕途之路,真是令人唏嘘。李白早年暴得大名,却一辈子在仕途上不畅;高适在46岁的时候才做了个小官,而随着安史之乱的到来,他每次站队都能站对,先是大将哥舒翰看好他,他辅佐哥舒翰,哥舒翰失败后,他逃到蜀地见到唐玄宗,陈述失败都是下面的人造成的,甚至皇帝您被迫来到蜀地也不是您的错,是下面有坏人。

天子西幸,适走间道及帝于河池,(高适)因言:“翰忠义有素,而病夺其明,乃至荒踣。监军诸将不恤军务,以倡优蒲簺相娱乐,浑、陇武士饭粝米日不厌,而责死战,其败固宜。又鲁炅、何履光、赵国珍屯南阳,而一二中人监军更用事,是能取胜哉?臣数为杨国忠言之,不肯听。故陛下有今日行,未足深耻。”帝颔之。

——《新唐书》

唐玄宗对高适很满意,于是封他为谏议大夫,得到唐玄宗赏识,接着又得到唐肃宗的重用。对于永王李璘的问题,高适说永王必败,唐肃宗于是就任命高适去“平叛”。晚年的高适仕途一路畅通,61岁的时候居然被封侯了。盛世的李白、乱世的高适,都自有其高光时刻。平定李璘之乱是高适后来封侯的一个重要功绩依据。

电影《长安三万里》中的李白和高适

当初,李璘奉了唐玄宗之命东进,经过庐山的时候,听说大诗人李白在这里(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携家避难于庐山),就将李白请来做自己的幕僚。李白空有一身抱负,一直没有机会施展,以为这次是自己实现壮志的好机会,于是欣然而往,实际上他并没有看清当时的形势,误上了“贼船”。李白的政治眼光确实太差,他认为李璘是唐玄宗派来平叛安史之乱的皇室正统。面对国家危难,他挺身而出。他在永王李璘身边待了两个月,写了大量诗篇赞美李璘以及鼓舞士气,如《永王东巡歌十一首》。

李璘东进,新皇帝李亨坐不住了,他以天子的命令让李璘去蜀地找爸爸去,结果李璘不去,于是李璘就被李亨定性为“谋乱”。

李璘之乱在高适和李白的生命中掀起怎样的风浪?

李长之《李白传》说李璘率师东下是唐明皇的意思:“唐肃宗却有另一个想法,怕永王璘一旦在江南立足,就可能和自己争天下,所以当肃宗看他真要东下了,便命他回川,要他伺候唐明皇。他没有服从。”李璘是不是叛乱一直有争议,后来,唐代宗还为李璘平反过。当代学者邓小军《永王璘案真相——并释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一文指出,根据原始文献《旧唐书》《册府元龟》《永王东巡歌》等,永王李璘率水军下扬州时玄宗诰命完全合法,并早已提前通报肃宗并获得认可,肃宗预谋镇压,挑起冲突,以璘为“叛”,所谓永王璘“叛逆”案纯属肃宗制造的冤案,所谓李白“从逆”案亦纯属冤案。

李白实际上从来没有觉察到自己参与的李璘集团已经被定性为不正当的、不合法的。这是皇家的政治斗争,成王败寇,李璘失败了,李白的命运也就此改变。

这场所谓的“叛乱”很快被平息,高适收买了李璘的心腹,李璘集团内部自己乱了,李璘兵败被杀。作为“从逆”的李白先是逃到了彭泽,后来被抓了起来,关在浔阳(今江西九江市附近)的监狱中,其罪“当诛”(《新唐书·李白传》)。高适这时候是地区总领导,李白给高适写信,希望他能伸出援手,结果高适并没有理睬李白,甚至李白的夫人登门求救,都被拒之门外。周勋初《高适年谱》中说:“高适对李白之厄难,似无所帮助。”

李亨、李璘两兄弟同室操戈,不想使得李白、高适这对当年的兄弟今日反目。

谁给过李白实质性的帮助?

当时很多人都主张杀掉李白,“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这句诗出自李白的“迷弟”杜甫,但他没能力救李白。杜甫是真爱李白,在得不到李白消息的时候,他做梦都梦到李白,这一时期杜甫写有《梦李白》二首,其中有一句广为人知,就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据说最后是大将郭子仪为李白求情,免了李白死罪。郭子仪为什么救李白?民间传说当年郭子仪犯罪,李白搭救过他,所以这时候郭子仪向朝廷申请希望通过解除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李白救没救过郭子仪无从考证,但郭子仪因爱才,搭救李白,是合情合理的事情。根据史料,当时,给予李白实质性帮助的还有宰相张镐(放李白,肯定得经过他的同意)、江南宣慰使崔涣和御史中丞宋若思(李白曾与宋若思的父亲是好朋友,宋若思是宋之问的侄子)。

遇永王东巡胁行,中道奔走,却至彭泽。具已陈首。前后经宣慰大使崔涣及臣推覆清雪,寻经奏闻。

——李白《为宋中丞自荐表》

会赦,还浔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浔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

——《新唐书》

最终,皇上下旨把李白改判为流放夜郎(今贵州省桐梓县一带),“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新唐书·李白传》)

(南宋)梁楷绘《太白行吟图》

李白被判流放夜郎之后,朋友辛判官来找他喝酒,安慰他,李白就写了一首《流夜郎赠辛判官》。诗篇回忆了他们当年在长安的时候是多么春风得意,如今却要流放夜郎了:

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

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

夫子红颜我少年,章台走马著金鞭。

文章献纳麒麟殿,歌舞淹留玳瑁筵。

与君自谓长如此,宁知草动风尘起。

函谷忽惊胡马来,秦宫桃李向明开。

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

诗篇最后一句说“何日金鸡放赦回”,古代大赦天下的仪式是立一长杆,杆头设一黄金冠首的金鸡,口衔绛幡,然后把罪犯带到金鸡下面,宣布赦免的命令,所以金鸡象征着大赦。而李白被判流放夜郎不多久,因为关内大旱,朝廷就真的大赦天下了。

(清)高其佩《庐山瀑布图》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就是他听到了赦免消息的时候写的,这时候李白已经59岁了。他一辈子想着报效国家,却一辈子没有门路,晚年的这场政治灾难又给他沉重的打击,但当他在被贬谪的路上听到赦免的消息,说“轻舟已过万重山”,一切苦难都过去了,又是新的开始。这就是李白,所有的打击、困难,对于他来说都会过去。这一年是公元759年。两年后,公元761年,李白再次跨上马带上剑奔赴前线,去找李光弼,劝他东征,可惜在金陵病倒。公元762年,李白在安徽当涂去世,时年62岁。在最后的岁月,他写下了《临终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历史的错觉(上下辑)》,东方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直接跳转至购买页面

给你心中模糊的历史补充点儿文献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南极体育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2022077823号-13   联系邮箱: 317 493 128@qq.com